。他这人最喜欢强攻,而且因为长子就死在北望城下,故而对北望城执念甚深,只要是他领兵来犯,就会一味强攻北望城,是不是?”
柳东行点点头,不由得赞叹:“没想到太子对敌军的情形也这么清楚。”这位太子殿下,可是个出了名的文人储君呢。
太子眼中闪过一丝喜意,他可是下过苦功的,别说是敌军主帅,连蛮族大军有几部,哪一部是什么兵种,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各部领军是何人,什么家世,什么性情,谁与谁交好,谁与谁不和,还有军粮是什么,军车有几辆,兵器有哪些,等等,都背得滚瓜烂熟。这不过是基础罢了,若连这些都弄不清楚,他还有什么资格去料理国事?总不能遇到战事时,再临急抱佛脚吧?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就因为这样,因此朝廷增兵北疆时,就只是派驻重兵镇守北望城,对别处反而没有多加注意。却不料这一回,蛮族派了那个叫什么纳兰璜的王族敌将充当库狄休那哥的副手,还令数名王族子弟随战,这几人都应该是头一回跟我军打交道吧?于是那什么奇袭、断后、包抄、埋伏等种种诡计都来了,让阮将军他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若不是上官将军行事谨慎,又有你和傅仲寅等后起之秀抵挡,只怕战局未必能如我们的意。”
柳东行心中暗叹,太子所言确是实情,刚抵达北望城时,敌军的突袭就大出他们意料,再往后,更是种种手段层出不穷,若不是敌军主帅仍旧是那个人,正经对战时也依旧是老套路,阮二将军与上官将军还没那么快定下神来呢。那个叫纳兰璜的,确实诡计多端,叫人防不胜防,不过,终究只是小道,连他柳东行都能对付,更别说其他人了,不值一提。
然而太子却不认为这种事不值一提:“这不过是个例子罢了,谁能担保蛮族不会再出几个诡计多端更甚于纳兰璜的将领呢?相比之下,我朝将士只能死守北望城,实在是防不胜防。倒不如主动求变,也叫敌军吃点苦头,把他们的胆气给打灭了才好,省得一年两次,骚扰不休。”
他低下头,诚恳地对柳东行道:“蛮族经此一役,估计有几年都回缓不过来,正好可容我朝稍加喘息,把国内的琐事给料理了。柳卿,我对你十分看好,希望你能在这几年之内历练出来,等蛮族卷土重来时,我可是要以重任相托的!”
柳东行犹豫了一下,忍不住问:“殿下如此说,不知届时……小阮将军又当如何?”
太子似乎不太明白:“阮二将军能如何?自然是要继续为朝廷出力的。”顿了顿,笑了,“柳卿是不是误会什么了?我不过是要寻找军中新秀,可没说要你们取老将而代之啊,你们还没那资历呢!”
柳东行老脸一红,轻咳两声,再次拜倒:“末将必不负殿下信任!”心下却在暗想:莫非他真的误会太子了?
太子笑得亲切:“好了,不必多礼,快起来吧。”心里却又是另一个想法:新老交替,理所当然,若能和平过渡,自然再好不过了,只是……外戚权势过重,可不是好事……
第三百二十三章 此消彼长
柳东行往东宫谢过恩后,便没再提起对太子的忌惮了。文怡隐隐察觉到他似乎改变了以往的看法,心下暗喜,便有意无意地探听他的口风。
柳东行却是立刻就察觉到妻子的用意,拉着她的手笑道:“有话要问,直说就是,这般拐弯抹角的做什么?”顿了顿,“兴许我从前真的把太子想得太坏了,其实眼下太子妃已经身怀有孕,只要生出皇太孙,太子后继有人,太子妃的份量也会更重。东阳候府也好,沪国公府也好,太子都会更亲近几分。想来沪国公府并无谋逆之举,一直以来,也极少干预朝政,哪怕是太子妃进宫前叫人算计了,也不曾凭着自家威望的权势逼皇家做什么事,可说是再忠诚不过了。即便在军中再受人尊崇,又有什么要紧呢?太子正好可以借他家的名号且拉拢军中诸将,这对殿下是极有利的。虽说郑太尉也是位高权重,但论威望,却是远远不及杜阮两家。”
文怡暗暗松了口气,笑道:“你能这么想实在是太好了,我也是这个意思。前儿进宫时,我曾经悄悄儿给太子妃身边的亲信婢女传过话,请她提醒太子妃小心,她们会知道该怎么做的。事实上,东阳侯府一向极安分,沪国公府也不爱惹事,有这么知机又本分的岳家,实在是太子的幸事。相比之下,郑家反而气焰嚣张多了。六姐姐就曾跟我提过,郑家无论是贵妃娘娘也好,郑小姐也好,都曾暗算过不少人呢,为了太子妃的位子,甚至连太子的脸面都不顾了,哪里及得上杜阮两家省心?太子但凡是个明白人,都不会做出平白无故自断臂膀的蠢事的。他不过是担心国公府名望过重,有损君威而已,只要太子妃聪明,自会让他明白这个道理。”
柳东行笑了笑:“其实你也不能怪我会多想。要知道,如今朝中诸将,能在北疆抵御蛮族入侵的,都是沪国公府一脉的武将,若是没有了这些人,蛮族定会大军入侵,到时候太子自个儿也难坐稳江山的。因此我原本完全没想过,太子会忌惮阮家。但如今太子却瞧中了我,或许还有其他军中新秀,并且有意提拔我们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那就难免要叫人疑心了。莫不是他在栽培铲除了沪国公府一脉之后有能力驻守北疆的大将?直到昨儿在东宫与太子一番长谈,我才明白了殿下的用意,只是为朝廷多蓄将才罢了,不过…”
他犹豫了一下,文怡好奇地问:“不过什么?”
柳东行皱了皱眉:“不过,若说太子殿下对沪国公府完全没有忌惮之心,恐怕未必。提拔新人,也可能有遏制老人的意思。跟军中其他新秀相比,我是武举出身,恒安世家子弟,父母亲族中无人与武将有关系,虽然当初能考武举,是得了傅游击的助力,但傅游击不过是一度在淮西驻守过三年罢了。在那三年里,北疆并无大战,只有十来次小战事,当时驻守北望城的将领还是萧师那时留下的旧人。傅游击离开后,小阮将军才接任淮西守备,因此他身上沪国公府的味道并不浓厚。至于说他引介我认得的几位将军,虽有四五位都是沪国公府调教出来的,却还有两三位是出自其他将门,甚至还有一位是郑家的旧部属。因此,与其他军中新秀相比,我跟沪国公府还真说不上有什么关系,即便是对老国公与小阮将军心怀敬意,也不过是与众人一般罢了。太子殿下会找上我,兴许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吧?”
文怡听了,抿了抿唇:“即便如此,也不代表太子殿下就一定会对沪国公府不利吧?只要国公府没有不臣之举,继续象现在这样,朝廷有令,便去打仗,朝廷无令,便安分在家,太子也没有理由去教训他们呀?只看东阳侯与老沪国公的行事,便知道两家都是聪明人,断不会授人以柄的。”
柳东行微微一笑:“所以我才放下心来。原本,我就信得过杜阮两家,只是怕太子多心,如今知道太子即便多心,也不会多此一举,别的我也就顾不得了。说实话,只要杜阮两家平安无事,沪国公一脉诸将也平安无事,谁能升官,谁能长长久久坐在高位上,谁要回家种田,我都是不在乎的。至少,太子殿下选择了提拔军中有真本事的新人,而不是选择抬举亲娘舅家。光是冲这一点,我就服他。其实这样也好,郑太尉固然是我们眼中的外戚,但当杜家出了太子妃之后,东阳侯府与沪国公府,也算上外戚了。无论是不是忠臣,外戚权柄过大,威望过高,确实不是好事。”
文怡听得欣喜:“既如此,你就不必再担心了,我们只管做好自己的本分。此去康南,可不是去享福的,你还有重责大任在身呢!”
柳东行笑着握了握文怡的手:“我知道,所以京里的事,我以后就不管了。”
心下大石终于放下了,柳东行开始把心思都放到祭祖一事上来。
柳家因族长长年在萦城,又不比顾家长房,还有子嗣留在乡间料理族务,因此为了每年祭祀方便,就在京城学士府里建了一所小小的祠堂,供奉柳家先祖。当初柳东行分家出来时,就曾经开过一次祠堂,但不过是草草了事,这一回祭祖,却是前所未有的隆重其事。
柳家开祠堂为柳东行一系正名的消息,也很快就传遍了京城内外,世人虽早有耳闻柳学士有一亲侄,彼此不和,也曾听说柳学士生母姚氏虽是皇后娘家族女,在柳家却并非元配嫡妻,但对柳东行的身份,始终是不清不楚的。即便有传言说柳东行之父才是柳家嫡长子,柳复乃是庶出,别人也都半信半疑,毕竟姚家在京城久负盛名,平白无故,怎会将嫡女嫁给一个普通进士为妾呢?
但如今圣上下旨,公然褒奖柳东行的祖母柳容氏,情况又不一样了。圣旨上可是白纸黑字写明了容氏的身份,乃是柳老太爷的元配正室,上至公婆,下至子孙,都是何名何姓,字字句句写得一清二楚,无人可以质疑。加上柳容氏受褒奖的缘由,也在旨意中说得清清楚楚,她在明知要守寡的情况下,仍旧为了报答柳家恩义而嫁入柳家,在夫婿另娶新人、赴任在外时,又一直本本分分地侍奉婆母、教养子嗣、照应族人,广受乡邻好评。容氏的一生,并无可挑别的地方,相比之下,姚氏太夫人的贤名却要逊色许多,即使是在她娘家所在的京城,别人夸起她来也不过是泛泛而谈,若不是有个位高权重的儿子,她便再无突出之处。
两相比较,加上圣旨上又提到了柳容氏去世的年份,京城里差不多的人家,只要是年纪稍大一些、记得旧事的,很容易就能发现姚氏所谓的正室身份有猫腻,再一看柳复的年纪,事实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了。不过柳复到底是在朝为官多年的,能力才学众人都看在眼里,已经不会拿他的出身来说事了,也就是几个与他不和的官员,会笑话几句“庶子”,却也不敢嘲讽太过。柳复是庶出,但生母却是姚家女,若贬得太低了,未免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
但这件事的曝光,实际上已经落了皇后与姚家的脸面。有传言说,皇后姚氏在中宫曾大发雷霆,并向皇帝质问降旨之事,结果被太子一番正义凛然公正无私的话堵了回去,只能暗暗生闷气,偏偏近日又出了别的变故一一她特地精挑细选送往东宫争宠的宫人不但被送回,还得了个不知廉耻勾引宗室子弟的罪名。她本来还以为是太子栽赃,结果一查问,那宫人还真有这个意思,并且曾经向亲近的宫人提起过,这下皇后姚氏便是有再大的气,也只能怪自己有眼无珠了。她一气之下,打了这宫人二十板,撵出宫去,却又立时把她许给了前康王世子朱景深为侧室。
朱景深本来就不得圣宠,原先还有个世子名头时,便已备受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