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妃在上  第195页

研究南蛮与大熙之间的矛盾,并不以镇压为手段,而是以‘抚’为主。安顿南蛮流离失所的老百姓,更改当地律法,命人授于他们农耕之术,派人对他们进行教化,并约束当地汉人,改变他们对待南蛮人的态度,告知他们都是大熙的子民,两者应该互助互帮。
  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所幸镇国公终于完成了。
  南蛮人懂得了农耕之术,老百姓生活渐渐安定富裕起来。汉人有南蛮人的帮助,渐渐也能在环境奇诡的蛮地处置若素。要知道南蛮气候怪异,多潮湿蚁虫,汉人在南蛮生活最让之闻风色变的并不是此地的环境,而是一个不慎被蛇虫咬了,便会痛苦不堪,甚至有丧命的威胁。包括朝廷为何不敢进山林追击南蛮叛军,也是因为如此。
  而南蛮人土生土长,早就掌握一套在此地生活的窍门,对于蛇虫之类,有祖祖辈辈传授下来的诀窍。
  汉人与南蛮之人相处越来越融洽,一直隐身山林不敢露面的南蛮叛军渐渐坐不住了。其实都是人生父母养的,没谁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有些叛军是为了一己之私,乃是当年打下南蛮之时,留下的前南蛮王的余孽。更多的是受人蒙蔽与挑唆,再加上确实过不下去了,才会揭竿而起。
  父母家人都在住地,过得越来越好,这些个叛军在混迹人群,也是曾回家过几次的。见这次来的大官确实与以往不同,父母的劝说妻儿的期盼,渐渐让这些汉子动摇起来。唯一顾忌的就是,暴动的叛军被抓,估计下场不会太好。
  估摸着差不多火候到了,镇国公发下政令,改过自新不为首犯之人,一律宽赦。
  一起先,鉴于汉人的狡猾,没人敢相信这道政令。
  直到有个南蛮的汉子因家中老母病重,家中却无人照料,实在是忍不住了,便下山去了官府自首。经过一番查证户籍,撇除了他在叛军中并不是那些图谋不轨之人的嫌疑,官府放他归家的。
  这期间,不过只经历了短短一日时间,并且官府并未为难与他,只是例行查问。
  见安全回去了一个,渐渐许多人都坐不住了。三两成群,去了官府自首。自首之人并未受官府为难,与其他南蛮人一样被分了土地,开始辛勤劳作以求安居乐业。
  其实对于大部分民众来说,他们并不关心由谁来领导自己,他们所求得不过一隅安身之地与三餐温饱,以及全家老小都在一起。
  镇国公不费一兵一卒便镇压了南蛮之乱,他确实说话算数,除了叛军中的几个首要的不轨份子,一个平民也未为难。
  南蛮越来越多人知道了镇国公的大名,连说汉话说得并不流畅的南蛮人,都知道竖起大拇指,道那是一个好大官。
  对此,罗弼时佩服的五体投地。
  彼时他也是个有志青年,曾经设想过无数次若是自己带兵来镇压此处,又该如何解决这么棘手的问题所在。归根究底老百姓们都没有错,只是两族的观念差异以及言语不通,再加上环境造就如此。
  罗弼时想破了脑子,都觉得此事很难。
  不去镇压,朝廷那里交代不过,本来就乱的南蛮会更加乱。若是镇压,苦得是这些本就是苦水里泡大的南蛮人,并且物极必反只会逼得人鱼死网破。他没有想到,一向以铁手手腕著称的镇国公,居然会用这种和风细雨的手段。以‘抚’代镇,将许多当地父母官都没有做成的事做成了。
  罗弼时那时还年轻,一腔热血沸腾不已,当即脱了百户的官服前来投效镇国公,说哪怕做个亲卫也甘愿。
  只是镇国公怎么可能收下一个朝廷命官做自己的亲卫,那将置朝廷与圣上为何地,并且教化南蛮人虽初见成效,但镇国公不可能永远留在这里。这里多一个对下怀有仁慈之心的人,就对汉化南蛮增添一份力量。
  这便是罗弼时与镇国公之间曾经的交情,说救命之恩有些太过,毕竟镇国公之所以会救下罗弼时也是因时局之危。
  两人只见过这么一次面。
  对于罗弼时来说,镇国公的所作所为时刻铭记于心,影响着他日后为人处事的方针。而之后镇国公离开南蛮,其实并不太记得罗弼时此人了。还是日后他渐渐展露锋芒,才想起若干年前那个满腔热血的小将士。
  后来见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过来,虽两者之间并未有什么联系,镇国公也是满心欣慰。
  镇国公来信中,只将两者这间曾有的联系点出,其他并未多言。剩下的皆是骆怀远根据当年发生之事,与之后一些的端倪演化而来。
  让他来形容此件事的因果,那就是镇国公他老人家早年无意间收获了一个粉丝,并且这枚小粉丝崇拜了他许多年,到了现今已经可以升级为脑残粉了。
  当然这一切仅是骆怀远自己的猜测,孰是孰非还得验证。
  之后经过几番打交道,骆怀远也差不多摸清楚了罗弼时此人的套路。指着让他车马放明来支持自己不可能,但鉴于镇国公他老人家的影响,他也不会对骆怀远多做为难。
  也是说,你想干什么可以,只要不出格,罗弼时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骆怀远所求的不过是这些,他可没指望能将罗弼时手下的兵力弄过来,凭着这少少的四万余人便从地方打到中央。
  要知道在这种地方,登上那个位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容易,你不光得有兵力与财力,还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并且还得有大义与正统傍身。倘若不然,光那些文人的吐沫星子就足够将你淹死了。至于一旁那些坐山观虎斗之人,自然不会省下‘清君侧’的功夫,会轮番过来和你对练。
  晋王当年之所以能即位,不过是摊上了一个好娘。骆怀远没有一个好娘,只能老老实实的蹲着,瞅着动静暗中戳一竿子。
  所幸离真正动真格之时还早。

☆、第144章

  转眼间,又到了过年。
  去年这会儿,骆怀远和严嫣已经来到封地,两人过了一个不甚热闹的新年。今年云王府初建,自然不能还如去年那般。第一个新年云王会在王府款待封地的官员,并带领众官员祭祀天地,昭告封国的建立。
  与安居一隅的云王相比,晋王与齐王两位可是独领风骚。去年熙帝便下旨召了两人回京过年团聚,今年也不过刚过腊月便下了召两人回京的诏令。其得宠与风头之盛,简直无人能出其右。
  幸好当年敬嫔疯癫许多人都知晓,别人都只当是敬嫔欺君罔上才会使五皇子如此。若不然,皇室中产下一个天缺的皇子,会被视为不祥之兆,夸张点让熙帝这个一国之君下‘罪己诏’都有可能。
  给京中众人的感觉,就好像是赶着这位五皇子出京一般。
  当然这个小透明五皇子从来不入人眼,倒也没有人对他生出什么讥讽或者同情,就像是看待一个无关紧要之人离开不属于他的地方。
  骆怀远当日出京之时,曾叹道自己仪仗车队不如晋王齐王的风光,被严嫣啐了一口虚荣。而景王出京的阵仗比起他来说,又差了许多。护卫以及宫人,乃至于车马仪仗都像是匆忙拼凑出来的一般。稀稀拉拉拖了很长一队,凑近了看去,大多人都没什么精神。
  毕竟这种天,要远赴苦寒之地景州,换谁都会是如丧考批,哪怕这些跟随景王就藩之人本就是不得待见,但景州哪能和京城相比,在京城还有出头之日,去了景州就算是真正的被流放了。
  队伍中有两架车辇,甚是华丽非常,一看就知不是常人所坐。
  其中一辆里坐着景王妃萧氏,此时她满脸怨怼,一个劲儿对身边的宫人抱怨着。
  先是抱怨熙帝太无情,这种时候赶儿子儿媳出京,接着又是抱怨萧皇后,即是同族姑母,为何不担待一二,如此匆忙出京,弄得萧家脸面大跌。最多的却是抱怨自己夫君景王,抱怨他没有本事,又是个哑子,闹得她这个做妻子的,也跟着遭罪。
  一旁的宫人也不敢阻止,都知晓景王妃的性格。一旦有人说了不同的意见,那就是吵闹不休了,还不如让她发泄几句,之后也就罢了。幸好这车上之人皆是心腹,若是让景王或者其身边人知晓――
  景王殿下也就罢,那是个没什么脾气的人。萧氏的奶娘李嬷嬷想起那总管太监福顺的脸色,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王妃,您就少说一句吧。殿下他自昨日便发热不退,您是不是派人去问候一番?”
  李嬷嬷与萧氏的情分不同,是从小将她奶大的,之后萧氏出嫁又陪嫁入宫,自然说话不像其他人还顾忌一二。
  萧氏嘴角讥讽的撇了撇,“都说丑人爱做怪,这哑子也会闹起脾气来。可惜啊,是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即使生了病也照样被人扔出京了。”
  李嬷嬷不敢再言,生怕呆会儿自家王妃又说出更为惊悚之言。
  其实萧氏平时不是这般刻薄的,只是这种时候被这么扔出了京,让本就对自己嫁给一个哑子皇子非常有意见的萧氏,心中的怨气更加重了。
  萧氏本是萧家旁枝偏房的一个嫡女,早年便定下了亲事,是自己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哥。哪知萧皇后横插了一杠,挑了她配给了五皇子。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便不美满,萧氏满腹怨气,面对的夫君又是口不能言的哑子,连点多余表情都没有的木头,更是让她怨天尤人。而五皇子虽口不能言,表情也不多,但到底不是傻子,心中对自己妻子的想法多少也是有数的。
  两人新婚之时,便没热乎起来,之后更加淡了,渐渐竟成了陌路。当然,该做的表面功夫,萧氏还会去做的,毕竟在宫里,闹大了首先跑不掉的就是她。
  另一边,五皇子的车上。
  即是远行,又是亲王的车辇,自然不同寻常。这辆车辇不光外表华丽非常,内里面积也是极为大的,宛若一个可以移动的房间。分为两个部分,前面有矮几矮榻柜子书案等,是为起居之所在,后面有床榻可以休息,甚至连净房都有。
  前方的位置,一个宫人姑姑打扮模样的女人,正坐在那里呜呜的哭着,旁边有一个太监打扮模样的人正在安慰她。
  “你也不要哭了,有胡太医跟着,临行之前我也命人去搜罗了一番草药备齐了,咱们殿下一定会没事的。”
  “你说陛下怎么这么狠心,难道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吗?殿下大病之中,就这么匆匆忙忙被撵出了京。”
  那太监模样打扮的人,四十左右的年纪,面白无须,眼角有着细细密密的小纹路,看得出是个爱笑之人。此时的他脸颊抽搐了一番,而后叹道:“行了,这话以后就别说了,要这么想,咱们出京了也好,离那个地方远远的,日后的日子就顺畅了。”
  齐姑姑摸了一把眼泪,道:“我也知道,可我就是心疼咱们殿下。”
  福顺翻了她一眼,阴着脸道:

没有书签
内容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
© 2024 aishu.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