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669页

可不是儿戏,众人都不愿意出头讥讽范忠义了。
  耶律斜轸看着萧思温片刻,意味深长地对范忠义道,“本帅并非一定要反对范府事的谋略,亦非要与你过不去。
  只是从大略上,咱们不得不承认,辽、许强弱之势业已逆转,过去数年在各处战场上就没占过便宜;若继续与许国敌对到底,只会让可以控制的地盘和力量不断缩小,实力被消耗。
  为今之计,妥当的做法是缓和局面、保存实力,坐观其变,不应太急进了。范府事此前谋划毒杀郭铁匠,已是鱼死网破、非常暴戾的作为。本帅常有忧心,如此国策,恐非上策。”
  一直把范忠义当枪使的萧思温总算亲自开口了,“大帅言之有理。不过事已至此,不如再派使者去往河东,试试何如?若有蹊跷和危险,咱们再行收手不迟。”
  耶律斜轸听罢以手按胸,鞠躬一拜,不愿再与萧思温激化矛盾。
  耶律斜轸其实很明白萧思温的心思,他太想扭转局面了,不仅能洗清丢失幽州的耻辱、稳住他执掌国策的地位,更能实现他的抱负。
  所以萧思温此时甚至更愿意相信,许国已经内乱有机可乘。而且此时的局面看起来确实如此,连耶律斜轸也不太怀疑……他的劝说,仅仅是从大局上的考虑。
  耶律斜轸不动声色地站了回去,看着萧思温的脸。萧思温那修剪整理细致的脸上,有些激动,又似乎有些忧虑。
  不错,萧思温一派、或者说是辽义宗一脉,已经成为大辽内斗的暂时胜出者。但是数十年以来的血斗,并不是那么容易消解的,如果萧思温能让大辽稳固上升,保持他的威信和强势,一切皆有可能;反之,萧思温等人岂又不是第二个“暴君”耶律璟,存在被反扑推翻的隐患?
  这时大辽皇帝耶律贤开口了:“萧公以为,派谁前往?”
  皇帝的言听计从让萧思温略有安慰,当下便鞠躬道:“老臣以为,范府事曾去过,再度前往颇为方便,少生枝节。另外,杨衮也可随之前往,二人同察,更为妥当。”
  耶律贤道:“便依萧公所言,诸位以为何如?”
  前往许国的人,范忠义是拍着胸脯自愿的,杨衮已失势并不在场。这种跑到敌国的活儿,谁都不愿意去,正好人选也有了,诸臣纷纷附议,“甚妥,甚妥……”
  ……今日议事时间很久,等散朝时,天色都暗了。众人肚子饿得叽里咕噜,走出大殿就散去。萧思温先派人通知杨衮,让他准备准备。
  接着又知会耶律斜轸等人,临行前再度到萧府议事,以便更加细致地部署谋略和条件。
  眺望草原上牧羊归圈,帐篷如云,一派宁静祥和,但萧思温此刻心里已经波澜起伏。


第八百六十九章 故地故人
  数日后,杨衮、范忠义以及随从数人南下。
  一过长城便是云州,杨衮来过这里,以前北汉国未灭时,他亲自两次带兵援救北汉,大军就是在这里聚集南下!而当年,云州还是大辽的地盘。
  重游故地,自然有些感慨万千。或许感慨的不是故地,而是曾经挥手万军纵横沙场的风光。
  物是人非,云州已无契丹人,全是河东汉儿。不出意外地他们被斥候发现了。
  一队骑兵将杨衮等人团团围住,有的提着樱枪,有的拿着弓箭,策马围着他们游走。范忠义急忙大喊道:“好汉手下留情!”
  杨衮听罢顿生鄙夷。
  一员许军武将看了一会儿,策马上前,忽然一鞭子甩过来!杨衮出于武将本能,下意识左手挡鞭子,右手往腰间一伸,片刻后才意识到处境。虎口上被鞭子打得剧痛,鞭子前部直向杨衮头顶,猛一下帽子被击飞了。
  “契丹人!”武将喊了一声。顿时身边的骑兵端起长枪、拉开弓弦严阵以待。
  范忠义忙道:“他是去投杨大帅的契丹人,请见杨公!”
  “绑了!”武将下令道。
  一行人被带到云州后,却是出奇顺利,云州武将没多问就将他们送往代州。
  很快在范忠义呆过的院子里,杨业再次见了他们。
  杨业见面后没怎么看范忠义,目光却留在杨衮身上,杨衮观之范忠义被两次冷落倒有些失落的表情。
  “你是杨衮!”杨业神情复杂。
  杨衮不动声色道:“杨将军别来无恙?”
  范忠义道:“原来你们认识?!”
  杨衮道:“当年我率兵救东汉,在东汉宫中与杨将军有数面之缘。”
  范忠义强笑道:“原来都是熟人,那敢情好说话了哩。”
  杨业却冷冷道:“看来果真是萧思温派来的人。各为其主,杨某绝不会投降辽国,多说无益。”
  范忠义道:“我知杨将军上次不敢太相信在下,这回您该信萧公的诚意了。杨大帅,萧公之意并非让您投降,而是希望大帅能恢复东汉国,大辽会给予尽多的支援。”
  杨业哼哼道:“契丹人的用心,本帅岂能不知?”
  两人一言一语,杨业依旧不松口。范忠义话太多,杨衮插不上话,但留心观察,总觉得隐隐有点不对劲!
  出于战场上尔虞我诈的直觉,杨衮初时没想通究竟哪里不对。过了一会儿,他才想明白:杨业的气色太好了!
  照杨业的处境,稍有不慎就是灭族之险,最起码脑袋已经拴在腰带上了!杨业自忖,若是自己面对这样的处境,必定觉都睡不着……哪能像杨业这般,虽然神色之间愁绪明显,没有任何破绽,可脸色红润、精神矍铄?
  杨业一边说话,一边也在时不时观察杨衮。
  杨衮察之,也不敢轻动声色。一来这细微的判断毫无凭据,不足以证实杨业有诈。二来若是真的有诈,自己早早跳出来说识破了杨业,岂不是会死得很难看?
  等杨业再次投来目光时,杨衮开口道:“登基称帝、君临天下,大帅您真的不想?何况您现在还有活路么?”
  杨业听罢沉默不语。
  范忠义又激动道:“杨大帅,机不可失……”
  杨衮十分厌烦地看了范忠义一眼,就在这时,杨业“砰”的一掌拍在桌案上,“住嘴!”
  马上一个老头冲到门口往里看。杨业转头道:“没事,带他们下去罢。”
  范忠义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显然意犹未尽,但也不敢忤逆杨业的命令。
  二人回到厢房,范忠义便沉声道:“杨业有点动心了,是我先晓以情理把他说动的。”
  杨衮微微侧目,注意着那纸糊的窗户,不动声色道:“范府事,咱们现在不是争功的时候,只要办妥了大事,难道少得了你那一份功劳?不管怎样,范府事来了两次,在下也觉得首功是你的。”
  范忠义点点头:“杨将军还是明事理之人。”
  杨衮语重心长地说道:“话不用说得太多。那杨业在东汉、许朝那么多年,不会那么蠢。”
  当天下午,那个“哑巴”老头又来了,打开门指着杨衮做了个手势。范忠义起身就要出门,不料被老头拦住,“阿郎只见杨衮。”
  范忠义只得作罢。
  这次见面不再是客厅,而是一间无窗的密室!杨业已在那里等着了,密室之内,摆着纸墨卷宗,墙上还挂着图纸。
  杨衮大致看了一眼周围的情况,便鞠躬见礼。
  “那姓范的汉奸就是个自作聪明的蠢货!本帅岂敢信他?”杨业开口道。
  杨衮道:“萧公很信那汉人。”
  “哦……”杨业恍然道,俩人都在看对方,顿时四目相对,面面相觑。
  杨衮没料到会这样,马上回避目光。而杨业仍旧坦然盯着自己,一时间杨衮心里七上八下,有点后悔刚才的小动作,似乎显得心虚。
  杨衮暗吸一口气,定住心神,用很随意的口气打破僵局,“大辽朝廷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增援河东,连萧公也有点犹豫的。”
  说罢潜心观察杨业的反应。
  杨衮觉得没必要所有事都说透,这事儿若成,唯一的路子是扶持杨业分疆裂土。因为若提议杨业投降辽国,杨业不会同意,也没多少好处;大辽光得到一个杨业也没多大用,大辽不缺契丹武将,契丹武将还比汉儿可信。
  杨业皱眉道:“若是本帅在河东立住脚,便是在帮辽国牵制强敌,辽国难道没有好处?”
  看不出任何破绽。
  “代价和风险也不小。”杨衮不动声色道,“争执乃因大辽朝廷政略不同,或主张退守自保,或主张积极角逐。咱们若对河东局面缺少获胜的信心,最好的法子还是观望。”
  杨业道:“萧公两番派人来,显然也是有所图。不如先说说萧公怎么打算,若是不妥,谈下去也无甚意思,本公现在要应付的不止辽国人。”
  杨衮听罢点点头,沉吟片刻道:“我们出发时,已经得到消息,东京已在聚集兵马,此时此刻调兵的目的肯定是对付杨大帅。所以萧公之见,若杨大帅愿意与大辽结盟,首要有二事:
  其一,联兵击退许国平叛人马;其二,攻占晋阳(太原)。”
  “萧公很有远见。”杨业点头称道。
  杨衮道:“正是,云、代、忻等地贫瘠,养河东几万人马有点捉襟见肘,光靠大辽供粮也不成,欲长久之计,必取晋阳!”
  杨业若有所思。
  “大帅先散布许国皇帝不久与世的消息,然后以河东大局为由,集中兵力固守雁门,下令云州部撤回雁门关。大辽先接手云州,便于及时进逼雁门关。”杨衮沉声道,“这时大帅在雁门关留心腹大将守关,然后以换防为由,下令守将从雁门撤军。辽军入雁门,则与大帅部相互呼应;此时大帅举旗起义,可保万无一失。”
  他顿了顿又道,“大事举,咱们联军南下,迎击许军。只要击退许军人马,趁胜围攻晋阳。只要晋阳一下,大事可定矣。”
  杨业久久都没说话,低头深思。
  杨衮也耐心地缄口不言,一时间他又觉得不像是诈……如果只是作戏,也太真了点。毕竟只靠一点气色迹象就断定杨业有诈,似乎有点草率。
  俩人都非常沉得住气,起码沉默了一炷香时间!杨业恍然回过神一样,开口道,“我们联军之后,一定能打败朝廷禁军?”
  “大帅勿虑。”杨衮从容道,“许军火器利在守堡,野战之长不大,大帅和辽军打交道不是一日两日,您得相信辽军铁骑战力。何况,大帅也同样有火器?”
  杨业道:“难怪萧公如此看得起本将,若咱们合盟,既有火器之利、又有铁骑之长矣。”
  杨衮听罢,不确定他是不是想增加利诱筹码,他想了想又道,“何况郭铁匠性命危在旦夕,东京暗流涌动。他就算调兵平叛,也不敢给予平叛武将太多人马。杨大帅且放心,咱们胜算很大。”
  “晋阳守军无大将,也无精兵……”杨业一脸动心的表情。
  杨衮

没有书签
内容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
© 2024 aishu.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