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秀  第604页

道参详,也是实践的意思——等赵琇嫁进了广平王府。就得马上担起王府中馈了。
赵琇忙赶去张氏的院子,只见正屋里,罗汉床上、大圆桌上、茶几圈椅上,到处都是写满了字的名单,倒吓了她一跳:“这些是什么?”
米颖芝抬头见是她来了,连忙招手示意她过去:“快来瞧瞧。祖母与我正商量妹妹喜事那日,家里要请哪些客人来,想到一个人就记一个名字,没想到记着记着,倒记了这一屋子。”
赵琇就讷闷了:“咱们家有那么多亲友吗?我们只要想这边喜宴的宾客名单就行了吧?王府那头的不归咱们管。”
张氏没好气地嗔她道:“这说的自然是咱们家宴客要请的人,王府的宾客哪里就轮到我们家来请了?若是两家共有的亲友,也只会到咱们家随个喜,就得赶赴王府饮宴。我想的这些人,个个都与咱们家有交情,漏了谁都不好,只是全都请,也未免太多了些,因此才会烦恼。你嫂子与我想了半日,都不知该如何栽减。如今也只有明知书馆那边的几十名学子,因关系淡些,又是外男,没几个是见过你、与你说过话的,我便做主将人从名单上裁了去。到得那日,让你哥哥嫂子往书馆那边送几桌席面去也就是了。”
赵琇愣了愣:“连他们也要算上吗?”不过想想也对,赵玮婚礼的时候,他们可都上门来帮忙了,平日里跟赵玮也颇有交情。再说,这是一股极有发展潜力的助力,赵玮若能跟他们都相处得好了,将来也能得益。
她拿起祖母与嫂子写的一张张清单看,见她们拟的宾客,除了赵氏本家族人外,还有姻亲米家那边的人。张氏娘家一个侄孙近日也上京入国子监读书了,他是张大舅公之孙,娶的就是赵家宗房赵璟的嫡长女清姐儿,小夫妻俩自然也要算上。而赵璟之妻沈氏的娘家松江沈氏,又有人在京中为官,虽是拐着弯的亲戚,但总不能把人漏下了……
如此总总,光是数得上号的亲友就有数十个。若请了谁又不请谁,都不好交代。
亲戚以外,还有朋友。这方面的名单就更长了。曹家、方家、蒋家、李家、尚家……但凡是赵家祖孙平日里交好的人家,都要送请帖的。其中曹家女儿曹萝嫁进了曲水伯府谢家,因此谢家也要算上一份。赵玮的恩师李光地家,以及刘家、冯家等等女儿平日里与赵琇有所来往的,照例都要送一份请帖去。只是收帖子的人会不会上门来喝喜酒,那就是别人的事了。
前不久才重新依附过来的胡家以及其他郡公爷的旧部,关系虽然还是淡淡的但已恢复正常来往的汪家,曾经有过接触的范本章家,还有胡家的姻亲郑家……至于赵玮京卫指挥使司的同僚以及旧日在刑部时结识的人,循例也是不能怠慢的。若再说到他们在江南时曾经认识的官员等等。那就更多了。
再加上明知书馆那一众士子,为书馆出力的易学士曾学士……
赵琇前前后后数了两遍,也不由得咋舌:“原来咱们家已经交好了这么多人了吗?先前哥哥成亲的时候,好象也没那么多呀?”
米颖芝笑道:“侯爷说。有些人是后来才重新走动起来的,比如京卫指挥使司和郡公爷的旧部等等。其他人先前也曾经随过礼,只是未必上门喝过喜酒罢了。近日来京的人不少,倒有许多是咱们家认得的。”
赵琇恍然,是了。晋阳王坏了事,他的同党被抓,京中又有不少空缺。其中一些比较关键的位置,皇帝不打算让吏部随便找个人顶上,就从全国各地抽调信得过的官员接任。这些官员基本是在这两个月里陆陆续续到达京城的。因为建南侯府协助平乱的关系,如今极得皇帝信任,与他家有联系的官员,也就相应得得了不少好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碰巧认识、从前极少来往的。不过如今也都渐渐重新走动起来了。
米颖芝那儿还有一份名单,上头写的是建南侯府名下产业里做事的管事、掌柜们。他们比起一般的伙计。多了份体面,但比起外头的客人,身份上又差着些。因此米颖芝打算另行选址设宴,让赵游去招呼。这也是同样不能轻忽的,有些人要直接跟着赵琇入王府呢。
赵琇看着名单,不由得笑了,她对张氏道:“祖母,想想咱们刚回奉贤的时候,哪里认得这许多亲友?冷冷清清的,也就是逢年过节。族人们还能在一处热闹热闹,偶尔二舅公也会带着小辈过来给您请安罢了。如今却是大变样了。回头想想,就象是在做梦似的。”
张氏笑道:“你先别顾着做梦,我这里还有人呢。平日里与我交好的那些个老姐妹。虽然不是人人都见过你,但也都是你长辈。她们念着这顿喜酒许久了,我总不能不给她们下帖子。”
赵琇这回是真有些晕了:“什么?祖母要连那些老太太、老诰命们也要请来吗?我以为你们只是业余媒人联盟而已,原来已经这样要好了?”
张氏瞪了她一眼,对米颖芝说:“上回玮哥儿与你成亲,没有请她们。她们就抱怨了我许久,这回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忘了的。帖子还是照发吧,来不来全看她们高兴。只是在喜宴之前,先问清楚了她们会不会来。若是不来,那就不必备她们的位子。”
米颖芝连忙应下了,重新清点了一次名册,倒吸了一口凉气:“这都快有两百个人了,光是女眷就有近百!”
赵琇总觉得有些不靠谱,她重新看了一次名单:“真要全请过来吗?我嫁人,有必要请那么多实际上不认识的拐弯亲戚吗?倒是明知书馆的人,我觉得不该不请的。另送了席面过去,好象跟管事掌柜们一个待遇,未免怠慢些。”
张氏道:“那就在铺子的后堂里给管事掌柜们设宴吧,明知书馆的学子,有了功名的,就正式下个帖子请来坐席,没有功名的另寻了好馆子招待。多点些好酒好菜,别怠慢了。他们也是有心,方才还让易二郎送了贺礼来呢。”
“贺礼?”赵琇好奇了,“他们会送什么贺礼给我?”
米颖芝连忙让人把东西拿了上来,却是一套书,装璜得整整齐齐的,里头是精心印制的书本。赵琇翻了一翻,惊讶极了,原来这套书收集的不是别人的作品,正是她翻译的所有西洋书籍全集,有经济学方面的,也有诗歌戏剧,还有些语言杂记之类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书里的字句也有人全都重新校对过了,有些错漏的地方,也不知他们是寻了什么人来帮忙,重新补上,再找了印书坊印刷成书。翻着这些犹自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还有书的封皮上写的“明知堂主人”的署名,赵琇忽然觉得自己的鼻子有些发酸。
原来……她一直匿名翻译抄写的书,明知书馆的学子们都看在眼里呢。他们从不声张,但这一套书也代表着他们对她的承认。
虽然不是她自己的作品,但赵琇心里的成就感依然满满的。也许在几百年之后,她的名字也会印在历史书上,这样记载着:赵琇(生卒年月),号明知堂主人,楚朝著名女翻译家、藏书家……
这么一想,赵琇心里就不由得美起来了。

  第六百第二十八章 送妆

转眼就到了七月末,正是礼部为广平王世子高桢挑选的,给世子妃发册的日子。赵琇即将嫁给广平王世子为正妃,按照本朝律例,皇家是要给她发金册的。皇帝任命了两名朝廷命官为发册命使,一正一副,十分郑重地照足了礼仪规范,将金册送到建南侯府上来。
赵琇的金册其实是银质镀金的,共有四页,每页重十五两,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这份金册,赵琇就算是正式的皇家媳妇了。她换上内务府送来的翟衣,端坐在正位上,接受众女官与前来道贺的女眷们拜见。
张氏看着孙女儿身着大红翟衣,头戴七翟冠的模样,眼圈就不由得红了。虽说她盼着这一日已经盼了许久,但从小看着长大的孙女儿就这样成了别人家的媳妇,不能再在她膝下承欢,她心里还是有些难受的。所幸赵琇是嫁在了京城,广平王父子也没有封地,不必就藩,更不必守在嘉定,她只要一直住在京城,就能时不时见到孙女儿,倒也不必太过难受。只是比起如今一家人团团圆圆住在一起,是不一样了。
赵琇并不知道自家祖母心里在难过什么,她此刻的心情是兴奋的。虽然早就从宫嬷嬷与左嬷嬷的教导中,知道了她嫁进广平王府,会照什么样的礼仪来行事,可是真正经历了,她又觉得颇为新鲜。宗室王府的婚礼,果然跟民间的大不一样。当然了,新鲜之余,也挺繁琐的。方才不过是发个金册,种种规矩就琐碎得叫人头痛,一身礼服也沉重得紧。头冠勒得她额角发疼。这还只是发册而已,费时不久,真到结婚那天,她要穿这么一身起码半天的时间,真能撑下来吗?
等送走了前来道贺的人,赵琇就忍不住向祖母撒娇了。
张氏听完她的抱怨,忍不住笑骂道:“这是多大的体面呀?谁家不羡慕你?你还要嫌衣裳与头冠重——你去问问别家的新娘子。愿不愿意让自个儿的头冠更重些?”
赵琇撇了撇嘴:“我反正是不明白。太|祖皇帝那样的人,为什么情愿让自己受罪,也非得把礼服规定成这样?难道轻巧些不好吗?不但礼服。就连常服,也累赘得很。这样的冠服,到底是为了让穿戴的人显得更好看,还是为了压得人动弹不得。那就显得庄重了?”最关键的是,太|祖皇帝可是穿越的呀!他怎能能跟古人一个想法?
张氏哪里听得这样的话?立即没好气地瞪孙女儿:“嫌重就赶紧回屋里换了去!世上有几个人有你这样的福气?人家想穿还没法穿呢。偏你不珍惜!”就把孙女儿打发走了,心里那点难过却早就不知飞到了哪里去。她深深地觉得,孙女儿还是她心目中那个天真不懂事的孩子,就算成了皇家媳妇。也不会改变的。
赵琇缩了缩脖子,连忙赶回自己的院子换回了家常衣裳,方才重新回到祖母这儿来。
米颖芝正坐在张氏身边。捧着那份金册,将上头的字读给张氏听。读完了,又开始念随金册一道送来的礼单。
礼单上前头的就是金册与赵琇刚刚换下的翟衣、七翟冠等等,另外还有好几件礼服、常服以及配套的佩件饰物,以及亲王世子妃的全套仪仗,连女轿夫的衣裳鞋袜都有了。这是给赵家预备赵琇出阁那日用的仪仗。张氏便与米颖芝商量,该挑选哪些女仆来做那女轿夫。有力气是一定的,年纪也不能太大,最好是长相端正,身量相近,这样看起来才整齐。这也是难得的体面,侯府底下的媳妇子婆子们只怕要抢疯了,

没有书签
内容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
© 2024 aishu.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