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狠狠瞪她:
“那是你娘家兄弟?那是子毓她舅!”
第58章 张记小吃店
张翠和夏长征的小吃生意在家里过了明路。
夏大军还是没能逃过责怪,他不敢去七井村找前妻和女儿要粮,夏老太就让他去打零工赚钱,帮夏子毓攒生活费。夏大军一点也没反动,反正他别的没有本事,力气是不缺的。孙子辈里夏老太最疼夏子毓,三个儿子里,她最疼的肯定是老三夏红兵。
夏大军出门前,听见他老娘发话:
“红兵就不用出去了,你大哥、二哥都走了,田里的活儿离不开人。”
夏红兵答应的很爽快。
现在又不是农忙,田里没啥重活,天气又不冷不热的,是一年最舒服的时候,夏老太偏心着呢,就是想让夏红兵过几天轻松日子。
张翠为啥好心替夏大军解围呢?
夏子毓的电报发回来了,让张翠和夏长征暂时别管夏晓兰那边,张翠就不想家里人太夏晓兰和刘芬。好不容易这母女俩被挤兑走,夏大军和两人接触机会一多,刘芬又带着夏晓兰回夏家咋办?
离婚的年女人,带着大拖油瓶住在娘家,夏晓兰还好吃懒做、掐尖要强,母女俩日子不知道有多难过!
夏家不需要别的孙女,婆婆眼里最好只能看见子毓,全家都供夏子毓上学,才是张翠的目的。
有这种想法,连夏红霞都觉得碍眼。
十几岁的大闺女,可以说亲了。张翠去县城前,就和夏老太提了提这事儿。
夏红霞是家里最不出挑的孙女,夏子毓会念书,夏晓兰长得是真好看,夏红霞两头不占,偏偏王金桂和夏红霞一致想找个条件好的。夏老太不提这事儿还好,一说起夏红霞的亲事,就被王金桂找到了借口:
“子毓都是大学生了,红霞也不能在乡下随便找个泥腿子嫁了啊!大嫂,让红霞去店里打杂,工钱随便开点,主要是离学校近,说不好咱家红霞也有别的造化……”
张翠脸上的笑都快绷不住。
小吃店哪里需要那么多人?
请她弟弟两口子帮忙,那是张翠要搭娘家。
夏红霞长相和夏晓兰差得远,论好吃懒做这两姐妹是旗鼓相当。店里就算要请人,也不会请夏红霞!
夏老太却有点心动。
孙女嫁的越好,对家里越有好处,她偏心夏子毓吧,夏红霞也沾了亲爹夏红兵的光,在夏老太心里挂着号。
“老大两口子也是给人帮忙,红霞还要啥工钱?老大家的,你领红霞去看看,你兄弟要是愿意用她,就让她留在店里帮忙,管她吃饭就成!”
夏红霞撇撇嘴,不给钱让她干活儿?
她拉着夏老太的胳膊想撒娇,夏老太心想你个二傻子,真留在店里,大家都是亲戚,子毓她舅能不给开工资么。
“你要是不想去,那就留在家里,慢慢相看人家。”
夏红霞张张嘴,王金桂推她:“听你奶奶的!大嫂,我家红霞就交给你,不听话你和大哥不要客气,狠狠揍她!”
张翠胸口发闷。
夏家眼下还是夏老太说了算,婆婆发话,张翠只能捏着鼻子带着夏红霞一起去县城。
张翠这个小吃店位置特别好。
安庆县有两大消费人群,农机厂和肉联厂的工人,念书的学生。
县一是安庆县最好的高。
夏子毓初时成绩并不好,初毕业还复读了一年才考上县一,上学的年纪本来就不小,今年上大学都20岁了……连夏子毓这样的‘学霸’都要复读才能考县一,这高被省城人鄙视,但在安庆县包括周边几个县,已经是很好的学校了。
县一的学生一部分条件比较差,另一部分却不错,大钱没有,消费点小吃能掏钱。
张翠开的小吃店,听从夏子毓的建议,选址在县一门口,虽然距离学校大门还有三十多米,却方便上下班的工人。往左是肉联厂,往右是农机厂,这就是个人流交汇的路口,做买卖的黄金口岸,生意能不好吗?
夏红霞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跟着张翠走到县城。
‘张记小吃’的招牌老远都能瞧见,和那些小吃摊比,两间门面的张记小吃很气派。
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气派,最早时候张翠和夏长征的本钱少,夏子毓在学校念书压根儿不需要张翠照顾,她就在外面摆摊。经过三年的发展,张记才有现在的规模。从最初的小摊变成了门面,从张翠一个人忙里忙外,到请了夏子毓舅舅和舅妈帮忙……张翠看着‘张记小吃’店,真是满心舒畅。
“嫂子,你来啦,这半个月——”
张翠弟媳跑出来,要在张翠面前表表功,也要汇报下近来的生意情况。
看见夏红霞,她就闭嘴了。
“老三家的红霞,你也几年没见过了吧?”
“小舅妈,我是红霞呀!”
张翠弟媳把没说的话吞下肚,之前早就说好的,当着外人的面,不能说张翠是老板。
夏红霞肯定是外人呢。
“红霞都长这么大了?还没吃吧,进来坐,我给你拿两个包子。”
一边把夏红霞拖入店里,一边看张翠。
张翠叹气,“子毓她奶奶说红霞年纪不小了,想让她在店里帮忙,我也不知道你们还招人不,就带她来看看。”
夏红霞低头看自己脚尖,眼神偷偷瞄着店里的情况。
两间店面摆着七八张长桌子,墙上贴着五花八门的价目表,早上的用餐高峰期过了,桌子上堆着来不及收拾的碗筷。
“舅妈,您留下我吧,我保证认真干活。”
夏红霞有点小聪明,张翠弟媳叫她吃包子,夏红霞没听,反而挽着袖子干活去了。
张翠弟媳总不能将她撵出去。
张翠弟媳心里也有猜忌,该不会是嫂子不放心她和她男人看店,故意从夏家弄来个眼线?
张翠弟媳姓江,江莲香。
小吃店生意好,每天都有现钱从江莲香两口子手里过,特别是张翠回大河村的半个月,江莲香和她男人张满福手里可捞了一些钱。江莲香巴不得大姑子永远呆在乡下别回来,张记小吃店握在手里,可是会下蛋的金母鸡。
抱着这种猜忌,江莲香就不好开口赶夏红霞走。
张翠想,这个弟媳妇实在不聪明,自己不能当恶人拒绝夏红霞,江莲香随便搪塞两句不就行了吗?要不是看在她弟弟张满福的面子上,她咋会叫江莲香来帮忙!
夏长征要比张翠先来一天,他大早上就采购小吃店要用的原料去了,回店里瞧见夏红霞,夏长征想了想,决定留下夏红霞。
夏红霞又懒又馋,却是姓夏。
小吃店的张牌是张记,夏长征心里知道原因,还是感到不太舒服。小舅子张满福雁过拔毛,夏长征把夏红霞留下,也让张满福和江莲香两口子有个顾忌——阴差阳错的,夏红霞就留在了小吃店帮忙,夏长征虽然留下侄女,却也是小气鬼,谁都没提过要给夏红霞工资。
夏红霞只坚持了一天就原形毕露,干活懒散,嘴巴倒是挺甜,特别是对来吃东西的一男学生,她热情的要命!
第59章 交公粮的门道
夏晓兰还不知道自己又躲过了一次夏家人的闹腾。
夏大军真的来问母女俩要粮食,肯定讨不到好处。当然,麻烦能少一次总是好的,夏晓兰的时间多宝贵啊,哪能浪费在不相干的人身上。
多亏了夏家人心里各有算盘,有劲不能一处使,才没能经常来骚扰夏晓兰的生活。
交公粮的通知单送到了各家各户,夏晓兰要和舅妈李凤梅一起去乡上的粮站交公粮。这对夏晓兰是很新奇的体验,她上辈子没有过的经历。
稻谷要晒得最干,不能有砂石,也不能有其他杂质,一粒粒饱满金黄,没有干瘪的谷粒才算是合格公粮。
一年要交几次公粮,水稻收获了交稻谷,还有之前的小麦和油菜籽,田里的收成拿出一部分无偿上缴给国家,用来顶替农业税。公粮不一定能完全顶替税收,不够的部分就要掏钱交,之前是生产队统一交公粮和上缴农业税,包产到户后,就由每家每户自己交粮和税。
“现在不交税了,改收提留款。”
刘芬收黄鳝去了,夏晓兰就和舅妈一起装谷子。这些稻谷都又晒又筛的,别说瘪谷子,连一个小渣子都不会有。
李凤梅说今年要交“提留款”,夏晓兰是懵逼的。
80年代的农村,很多领域她都不懂。她不懂种地,也不知道80年代的农村日子有多难过。不仅是农活辛苦,看似不多的公粮斤数对农民来说是很大的压力……杂交水稻的技术在70年代就突破,豫南省这边从76年开始示范种植,至今也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反正安庆县这一片,农民种的都是常规稻。
杂交水稻能亩产上千斤,常规稻种得最好的亩产也就七八百斤左右。
稻谷脱壳去皮,100斤出的大米不到70斤。一家3口大概有五亩田,也不全是能种水稻的,不好的坡地,不出粮食的贫田——公粮是无偿上缴的,有多余的粮食还会低价卖给国家。不卖粮,农民手里哪有钱?卖粮的钱也留不住,农药、种子、化肥,还有李凤梅说的“提留款”。
提留款全称‘统筹提留款’,三提溜五统筹,这是两部分钱。
五统筹是乡镇统筹五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村提留三项: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公积金不是后世的住房公积金,是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植物造林、购置生产固定性资料的;公益金是供养五保户、补助特困户、合作医疗和其他福利事业;管理费用于村干部的报酬和管理开支。
李凤梅肯定不知道这些,乡上让交什么钱,大家就照着要求来。
夏晓兰那就更不清楚了,她就是重生后的头两天担心饿肚子,后来生意干得有模有样,夏晓兰没有感受过真实的农村贫困生活。
精挑细选的黄灿灿的稻谷装了好几袋,夏晓兰拒绝在家复习,这几天李凤梅和刘芬都不愿意让她出去,夏晓兰是个闲不住的,就要和舅妈去乡上交公粮。
李凤梅也怕她憋坏了,就同意夏晓兰一起去。
要不说有自行车方便呢,28大杠的自行车能驮几百斤的粮食,没有自行车就要用板车拉到粮站去。半路碰见了陈旺达家的送粮队,陈庆他妈开口叫住夏晓兰和李凤梅:
“一起走吧,路上有个伴儿。”
李凤梅挺高兴,叫着嫂子。
夏晓兰乖乖叫伯娘,七井村的人她都挺喜欢,这些人当然会背地里讲讲八卦,却不是那种带着恶意要把人置于死地的,同样是安庆县下面的村子,七井村和大河村的风气大不同……夏晓兰觉得和陈旺达是七井村村长有关系。
陈大嫂好像挺关心夏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