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第-1页

信仰相同的明朝贵族实在太少。”
  “家人准备好动身,父亲将兄长们聚集到一起,告诉大家,他将家族拥有的大部分土地出售给明朝的商人,只留下绿洲中的一小块。我和兄长们一样疑惑,明朝的商人买下一大片沙地,难道是要挖沙子吗?更奇怪的是,这么做的商人并不是一个……”
  半本之后,字迹变得模糊,并且出现缺失。
  翻过残页,便是易卜拉欣同家人在明朝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易卜拉欣对生活十分满意,并在他三十岁时,考取 “功名”,成为一名官员,这让家人倍感荣耀。许多父亲的朋友都希望将女儿嫁给他。
  至此,手记戛然而止。很显然,后边还有许多内容,但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可追寻。
  但是,这些资料足够西方学者对当时的大明发起攻讦,他们声称,“当时的明政府,有计划的-掠-夺-易卜拉欣生活的土地,打着商人的幌子,实行可-耻-的掠-夺,和他们在交趾的行为没有任何区别。”
  持相反意见的人却表示,这种推论完全是无稽之谈!
  “掠夺土地?一片沙漠吗?”
  “那不是沙漠,那下面是石油,总储量居世界之首!”
  “石油?几百年前,连蒸汽机都没有的时代,明朝人就知晓荒芜的沙漠下埋藏着石油,并为此发动战争?别开玩笑了,在当时人的眼中,这些黑色的液体甚至比不上一棵枣椰树。”
  攻击者无言以对,却仍不愿死心,继续在浩淼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证据。
  可惜,真相就在眼前,偏偏没人愿意相信。
  能看到几百年后的预言家没有,闯入历史的兴宁伯却有一只。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但最富于想象力的学者也无法相信。即便有人提出疑问,也多会被嘲笑,“这是历史,不是幻想出的神奇故事。”
  后世学者为几百年前的强盛王朝争论不休时,掀起风-暴,改动历史轨迹的孟伯爷却在头疼,为赵王的礼物头疼。
  船队每次归来,朱高燧都会送给孟清和一份“土产”,相当特别的土产。灵感源自永乐帝赏赐给孟伯爷的一只羊驼。
  狮子、鸵鸟不稀奇。
  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在孟伯爷名下的草场中悠闲吃草。
  花豹和猎豹能组成一个足球队。
  羽毛绚丽的天堂鸟,占满府内整个花园。
  每日在鸟鸣声中醒来,孟伯爷都要捂住脑袋,不知该感谢朱高燧的“好意”,还是撺掇国公爷以比武的名义,同赵王殿下打一架。
  不久前,朱高燧又给孟清和送来一对袋鼠,偏偏还是一对雄的!自那以后,每隔几日,伯爵府内就要上演一出拳击赛。动静大到引来朱瞻壑兄弟围观,顺便蹭饭。
  “皇祖父又出征了,父王火气大,皇祖母说这几日天气不错,孤该领着瞻圻多到宫外走走。”
  年画娃娃已是翩翩少年,相貌综合父母优点,格外清俊。与之相伴的,是直线攀升的腹黑和皮厚程度。
  吩咐家人准备午膳,孟伯爷仰天长叹,美好的三头身岁月,果真是一去不复返。
  如果后世人知晓,堪称“大明第二奇人”的兴宁伯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知会否幻想破灭。
  为何是第二奇人?
  华夏自古讲究尊师重道。第一名属于兴宁伯的师父,道衍。
  当然,关于道衍的传说,那又是另一段历史了。

第237章 番外三

明史记载,孟清和,大兴县人,本农户子。年十四,父兄皆亡,弃文从军,戍开平卫。


及太--祖崩,建文立,燕王三子入京朝拜,清和以机谋多出,行事多诡,护卫同行。

经山东,献遇险出京之策,并议海外事,得世子郡王赞誉,“此岂贤人语耶?”

自京还,至北平,道衍语于燕王,“此子非凡。”

燕王喜,授王府护卫。

后建文听奸臣言,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

燕邸,故元宫。时为官兵所围,成祖旦夕获罪,于是决策起兵。适大风雨至,檐瓦坠地,众人色变。道衍曰:“祥兆,飞龙在天,以风雨从。瓦坠,将易皇也。”成祖大喜。

燕兵起,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号“靖难之师”。

其年十月,袭大宁。孟清和献策,得朵颜三卫,成祖兵势大盛。

李景隆围北平,守御甚固,以坚城击退攻者。守军夜袭,伤官军。援兵至,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是时,李景隆、平安等先后败遁。


师惶然,成祖意稍休,道衍趣成祖,孟清和见营中大火,言有祥瑞,军心遂稳。

后得中官密报,京师势单,战可下。

成祖大喜,师绕济南,连败诸将于淝水,灵璧,渡江入京师。

入皇宫,孟清和与杨荣共语曰:“先拜帝陵。”

成祖继位,以靖难功臣,授孟清和一等兴宁伯,后赐国姓,史称朱兴宁。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孟清和屡有计策出。转战河北、山东,在军三年,或胜或否,每有军心不稳,清和皆有言定之。

成祖拥天下,论功在诸武将之前,仅次数人。

永乐三年,拜行后军都督府佥事,镇大宁。其间献佛郎机炮,开互市,安边民,屡有功,多得封赏。

永乐五年,升行后军都督府同知,复镇大宁。

后兵出鞑靼、瓦剌,皆从,立奇功。

帝念其功,赠其父爵,并封其兄官爵。

永乐年中,皇次孙出阁就学,清和说书,言海外事,每有惊世之语。圣孙呼其师,言多称我而不道孤。

永乐十年,成祖迁都。

永乐十一年,交镇守印。

永乐十五年,拜中军都督府都督。赐大兴县宅邸,帝亲书匾额,言其诚厚。

永乐二十年,从大军西征欧罗巴。时定国公掌帅印,兴宁伯为副。大军所到之处,各城邦闻风而降。

永乐二十五年,以痼疾辞官,帝不许。

永乐二十七年,再上疏,帝从之。

帝崩,后经两朝,宣武十一年,年七十有六,病甚。帝车驾临视者再,语甚厚。赐以金水壶,金香炉。

同年十一月,殁。帝震悼,辍朝三日,命有司治丧。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兴国公,谥敬恭。赐陪葬皇陵,与定国公同墓。

帝亲制碑志其功。从其生前所请,不继嗣子。然未收其家宅,与定国公同,仍悬伯府匾额,以宗室礼祭祀。

史载,时御史上疏,非宗室,非先太宗高宗义子,何能葬入皇陵。且与定国公同墓,此乃夫妻之仪,更为不可。

帝斥之:“兴国公乃朕之家人!与定国公之情谊,岂汝等非言!”遂命下锦衣狱。

清和少好学,性宽厚,尊长纯孝,有孝友名。未发迹,族中有老,名重九,多有助。拜官后,多襄助族里,并语族人,耕读、武勇,皆为传续之道。

洪德元年,加赠太师,配享高宗庙庭。

洪德九年,仁宗谕阁臣曰:“兴宁伯佐命嗣兴,助先祖平定四夷,功盖于世。当进宗室之礼,位比郡王,以太常春秋致祭。”

群臣顿首,遵帝命。

《明史-功臣本纪-兴宁伯传》

公元21XX年,国家考古队展开对北京郊外一处陪陵发掘。

因墓室未遭大肆破坏,多数陪葬品仍完好如初。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工作人员无不激动振奋。

打开主墓室之后,众人却陷入疑惑之中。

两块墓志铭,两具棺木。

按照墓室摆放,这应该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但据墓志铭所载,安葬在这里的分明是一位伯爵,一位国公!

这个发现,让在场工作人员均困惑不解。

陡然间,一个历史学者发出惊呼。


兴宁伯?

众人同时精神一震。

兴宁伯,六百年前,助永乐帝成就大业,助大明开疆拓土、寻找海外之地的传奇人物。

虽史料有载,然他的一生,仍充满谜团,显得扑朔迷离。

他一生没有子女,也没有成婚记载。所得封赏,更让后人感到疑惑。翻阅史料,他同命妇一并封赏的记载历历在目。

此中争议持续了几百年,历代学者都有论述。学术著作甚至多于建文帝失踪之谜。

谜团未解,主持发掘工作的学者突然接到通知,发掘停止,回填-墓--穴。

“老师,马上就能开棺,真要……”

“不必多说,照我说的做!”

众人再不甘心,也只得收拾工具仪器,退出主墓室。之前发掘出的文物也被留在墓室中,随着墓门关合,永远尘封在历史之中。

南京

落地窗前,一名男子负手而立,俯视芸芸众生。

刀削般的轮廓,长眉入鬓,冰冷的瞳孔映出窗上倒影,不带丝毫温度。合身剪裁的西装,愈发显得肩宽腿长。

“杨总,朱总来电,发掘工作已经停止,这是您要的资料。”

年近三旬的纪助理,将一份精心整理过的传真件放到桌上。

“好。”

男人的声音低沉,仿似大提琴音。

纪助理退出门外,男人回身,拿起桌上的文件,翻开第一页,手指轻轻擦过一张半身照。照片右侧清晰写着一个名字,孟清和。

于此同时,一个旅游团抵达金陵文化路。

这里多是明朝王公侯伯府邸,三十年前,经部分府邸拥有者同意,发展成旅游景点。自那以后,清净的街道变得人-潮-涌-动,川流不息。

“大家请看这边,这座宅院便是永乐朝所建的武阳侯府……”

领队举着喇叭,详细介绍武阳侯府建成时间和来历。

多数人听得津津有味,队伍最后末尾的一个人却显得心不在焉。

白衬衫,套头毛衫,休闲裤,俊秀的面容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嘴角微翘,即使没在笑,也会让人觉得亲切。

“孟头儿,好不容易出来一趟,给点精神。”

“想让我精神?”

孟清和挑眉

没有书签
内容由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
© 2024 aishu.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